聚力创新 赋能转化|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复赛暨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中国创造推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骨科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为推动骨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加速优秀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与骨科在线共同主办,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北京华夏医林医学研究所承办的“聚力创新 赋能转化——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于2025年5月正式起航。
赛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吸引133个创新项目参赛,分设孵化组和转化组两组报名。评委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市场前景进行双盲评审,遴选出孵化组 16 个项目和转化组 12 个项目进入复赛。
7月20日,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复赛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骨科在线负责人丁晓榕女士主持,她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的支持和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
他们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武毅副会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安明先生,北京华夏医林医学研究所负责人王玲女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部委代表,以及骨科优势医院、优势科室负责人、参赛选手、产业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代表。
武毅副会长代表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推动骨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加速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应用于临床,是提升医疗水平、造福患者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目标,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与骨科在线携手,共同发起主办“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并围绕此次大赛,组织相关的赋能科技服务。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成立于1992年,其职责是努力宣传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培养技术市场建设人才,为推进现代技术市场法制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技术市场运行秩序做了大量工作。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联合骨科在线及各位专家、各企业、产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化、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做更多的高质量的服务。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世庆教授在致辞中向主办单位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他讲到,近年来在张英泽教授引领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持续深耕创新转化,从中国骨科创新转化成果展到实践基地,就是要让更多临床灵感跨过转化鸿沟,成为惠及患者的治疗方案。
智汇骨科平台以跨界协同打破壁垒,让临床医生的金点子对接产业界的硬技术,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手术室的器械,这种医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正是催生骨科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他希望未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各位同道一起把智汇骨科平台打造成骨科创新转化的加速器。
开幕式后,主办单位为大赛的承办单位、创新与转化培训顾问、创新与转化导师和支持合作方分别颁发证书和聘书。
创新与转化研讨会上,骨科领域权威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部委代表,深入探讨医疗卫生单位创新转化的路径,解读国家在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政策、创新扶持体系及行业发展趋势,为与会学者指引创新与转化的思路和方向。

韦祎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科技处处长韦祎教授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成功实例讲解了医疗机构主要成果转化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多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方式探索。

马信龙教授作报告
天津市天津医院马信龙教授带来了《智慧医学时代下骨科创新与转化的新范式一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实践与思考》。他通过分析目前骨科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准导航、个性化器械及智能决策支持的技术体系构建;此外,他还讲解了骨科创新转化新范式特征和技术发展趋势。

李危石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作了《基于临床需求的创新转化之旅——北医三院经验》的专题报告。他围绕目前临床常见及疑难问题,借助医院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介绍了北医三院骨科医工深度交叉融合的成果。未来他将顺应学科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切实服务于患者,提高临床研究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代表就《面向临床治疗的医工交叉基础研究》展开深入讲解,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基础研究布局与人才培养,提升其对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推动国际合作与原始创新,并分享了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成果。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代表为大家讲述了《新国际形势下,科技型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路径与经验》。他详细分析了目前大变局下中国国际科技创新的合作环境,鼓励大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并结合实例和政策回答了新国际形势下,科技型企业如何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问题。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代表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实践》的专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政策和实践,包括相关条例的解读、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的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布局和建立、孵化培育方面的举措、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券及科技金融赋能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的代表在《完善与新质生产相适应的市场价格机制全链条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生命科学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市场价格是医药产业创新的制度基础,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是医药出海的重要方向。他还重点提到6月30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对支持创新产品医保、商保准入,提高多元支付能力的政策进行解读。

陈敏董事长发言
“当前适逢人口老龄化与科技革命交汇医疗创新的黄金时代,但95%的创意停滞在转化的路上。”山东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敏女士在《解锁医工转化密码 推动医疗创新升级》的发言中分析了医学创新转换的现状。她就临床痛点,给出了多个破局方案,并对威高联合概念验证中心进行了全面介绍。

熊鹰教授发言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熊鹰教授在《全可视化骨折复位固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发言中,针对目前临床上缺乏与数字骨科匹配的骨折骨折固定系统等问题,介绍了骨折固定模组化固定技术概念。该技术为临床提供骨折复位固定一站式技术支撑,为疑难复杂骨折提供有效治疗途径,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主持人风采集锦
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复赛分为“孵化组分会场”与“转化组分会场”分别进行比赛,28个入围复赛项目代表通过“7分钟项目展示+5分钟评委答辩”的形式,全方位展现创新成果。
评委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市场前景以及选手现场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根据最终分数排名,孵化组选得分最高的前7个项目进入决赛,转化组选得分最高的前5个项目进入决赛。
在每个分会场正式比赛前,评委代表宣读承诺书,承诺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秉持学术之高标准,独立、公正地行使评审权力,按照大赛的评审规则,对每一个参赛项目认真、客观的进行评分,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同时评委不参与对本医院、本科室相关项目,以及拟投资或已投资项目的评审。

冯世庆教授开场致辞

承办单位负责人王玲女士主持复赛各分会场开幕式
孵化组会场
孵化组项目具有鲜明的“早期性”特点,既承载着临床痛点的原始响应,也孕育着转化突破的最初动能。这些项目或源于临床一线的创新构想,或基于前沿技术的跨界探索,虽处于转化初期,却已展现出锚定临床需求的科学潜力。

赵杰教授主持孵化组评选

林进教授代表孵化组评委宣读承诺书




孵化组评委与选手风采
转化组会场
转化组的项目大多站在了“创新落地的冲刺线”上,达成了医企协同的深度合作,带着临床一线的真实需求而来,不少已完成初步验证、临近临床应用。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就是明天手术室里的新器械、病房里的新方案。

庄乾宇教授主持转化组评选

王卫国教授宣读转化组评委承诺书




转化组评委与选手风采
经过激烈角逐,孵化组8个项目(第六名并列)与转化组5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2025年9月7日于厦门举办的决赛。入围项目涵盖新型器械、骨科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诊疗方案、新材料、先进治疗等领域,充分体现了骨科创新的前沿方向与临床价值。
1️⃣ 金晓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新型抗菌骨植入器械-银铠(ARMOR)的研发
2️⃣ 乔锋 西安市红会医院
骨科并联机器人
3️⃣ 张跃川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DigiScolio:基于动态平衡及人工智能的脊柱畸形诊疗全周期管理产品生态
4️⃣ 张启栋 中日友好医院
创新型部分股骨头置换假体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方案
5️⃣ 张建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
基于PET/CT精准治疗四肢慢性骨髓炎的导航系统
6️⃣ 徐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复合系统的研发与促进骨修复的临床应用
6️⃣ 王文朝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芯生-可降解人工骨
7️⃣ 刘臻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智动融合·精准护航:新型全自动液压体位支撑系统赋能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转化应用
1️⃣ 蔡宗远 上海涛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双平面骨与关节动态X光成像系统
2️⃣ 刘星宇 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
3️⃣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山东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辅助骨科诊疗策略系统——GPTSP
4️⃣ 许彬彬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浑然一体 宛若新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创新与研发
5️⃣ 冯晶 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IxCell hUC-MSC-O)注射液
转化组入围决赛选手风采

林进教授代表评委专家作总结

与会嘉宾合影
跨界、聚力、赋能。本次大赛不仅仅是骨科领域的竞技,更是一次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我们打破界限,汇聚科技、医疗、资本、行业协会及国家战略资源,让每一个创新想法都能找到合适的土壤,实现跨界融合,共同打造骨科创新与转化全链条新生态;在此生态中,多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共促创新项目和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梦想;同时为不同阶段参赛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的、全方位赋能,推动中国骨科的创新与转化的发展。
赛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吸引133个创新项目参赛,分设孵化组和转化组两组报名。评委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市场前景进行双盲评审,遴选出孵化组 16 个项目和转化组 12 个项目进入复赛。
7月20日,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复赛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高朋满座 盛会开幕
会议开幕式由骨科在线负责人丁晓榕女士主持,她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的支持和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
他们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武毅副会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安明先生,北京华夏医林医学研究所负责人王玲女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部委代表,以及骨科优势医院、优势科室负责人、参赛选手、产业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代表。

武毅副会长致辞
武毅副会长代表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推动骨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加速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应用于临床,是提升医疗水平、造福患者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目标,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与骨科在线携手,共同发起主办“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并围绕此次大赛,组织相关的赋能科技服务。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成立于1992年,其职责是努力宣传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培养技术市场建设人才,为推进现代技术市场法制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技术市场运行秩序做了大量工作。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联合骨科在线及各位专家、各企业、产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化、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做更多的高质量的服务。

冯世庆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世庆教授在致辞中向主办单位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他讲到,近年来在张英泽教授引领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持续深耕创新转化,从中国骨科创新转化成果展到实践基地,就是要让更多临床灵感跨过转化鸿沟,成为惠及患者的治疗方案。
智汇骨科平台以跨界协同打破壁垒,让临床医生的金点子对接产业界的硬技术,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手术室的器械,这种医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正是催生骨科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他希望未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各位同道一起把智汇骨科平台打造成骨科创新转化的加速器。

丁晓榕女士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主办单位为大赛的承办单位、创新与转化培训顾问、创新与转化导师和支持合作方分别颁发证书和聘书。

颁发承办单位证书




颁发创新与转化培训顾问及导师聘书

颁发支持合作方证书




颁发创新与转化培训顾问及导师聘书

颁发支持合作方证书
聚焦创新 研讨转化
创新与转化研讨会上,骨科领域权威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部委代表,深入探讨医疗卫生单位创新转化的路径,解读国家在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政策、创新扶持体系及行业发展趋势,为与会学者指引创新与转化的思路和方向。

韦祎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科技处处长韦祎教授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成功实例讲解了医疗机构主要成果转化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多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方式探索。

马信龙教授作报告
天津市天津医院马信龙教授带来了《智慧医学时代下骨科创新与转化的新范式一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实践与思考》。他通过分析目前骨科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准导航、个性化器械及智能决策支持的技术体系构建;此外,他还讲解了骨科创新转化新范式特征和技术发展趋势。

李危石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作了《基于临床需求的创新转化之旅——北医三院经验》的专题报告。他围绕目前临床常见及疑难问题,借助医院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介绍了北医三院骨科医工深度交叉融合的成果。未来他将顺应学科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切实服务于患者,提高临床研究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代表就《面向临床治疗的医工交叉基础研究》展开深入讲解,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基础研究布局与人才培养,提升其对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推动国际合作与原始创新,并分享了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成果。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代表为大家讲述了《新国际形势下,科技型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路径与经验》。他详细分析了目前大变局下中国国际科技创新的合作环境,鼓励大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并结合实例和政策回答了新国际形势下,科技型企业如何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问题。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代表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实践》的专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政策和实践,包括相关条例的解读、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的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布局和建立、孵化培育方面的举措、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券及科技金融赋能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的代表在《完善与新质生产相适应的市场价格机制全链条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生命科学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市场价格是医药产业创新的制度基础,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是医药出海的重要方向。他还重点提到6月30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对支持创新产品医保、商保准入,提高多元支付能力的政策进行解读。

陈敏董事长发言
“当前适逢人口老龄化与科技革命交汇医疗创新的黄金时代,但95%的创意停滞在转化的路上。”山东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敏女士在《解锁医工转化密码 推动医疗创新升级》的发言中分析了医学创新转换的现状。她就临床痛点,给出了多个破局方案,并对威高联合概念验证中心进行了全面介绍。

熊鹰教授发言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熊鹰教授在《全可视化骨折复位固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发言中,针对目前临床上缺乏与数字骨科匹配的骨折骨折固定系统等问题,介绍了骨折固定模组化固定技术概念。该技术为临床提供骨折复位固定一站式技术支撑,为疑难复杂骨折提供有效治疗途径,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主持人风采集锦
精彩角逐 共谋发展
智汇骨科创新与转化大赛复赛分为“孵化组分会场”与“转化组分会场”分别进行比赛,28个入围复赛项目代表通过“7分钟项目展示+5分钟评委答辩”的形式,全方位展现创新成果。
评委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市场前景以及选手现场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根据最终分数排名,孵化组选得分最高的前7个项目进入决赛,转化组选得分最高的前5个项目进入决赛。
在每个分会场正式比赛前,评委代表宣读承诺书,承诺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秉持学术之高标准,独立、公正地行使评审权力,按照大赛的评审规则,对每一个参赛项目认真、客观的进行评分,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同时评委不参与对本医院、本科室相关项目,以及拟投资或已投资项目的评审。

冯世庆教授开场致辞

承办单位负责人王玲女士主持复赛各分会场开幕式
孵化组会场
孵化组项目具有鲜明的“早期性”特点,既承载着临床痛点的原始响应,也孕育着转化突破的最初动能。这些项目或源于临床一线的创新构想,或基于前沿技术的跨界探索,虽处于转化初期,却已展现出锚定临床需求的科学潜力。

赵杰教授主持孵化组评选

林进教授代表孵化组评委宣读承诺书




孵化组评委与选手风采
转化组会场
转化组的项目大多站在了“创新落地的冲刺线”上,达成了医企协同的深度合作,带着临床一线的真实需求而来,不少已完成初步验证、临近临床应用。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就是明天手术室里的新器械、病房里的新方案。

庄乾宇教授主持转化组评选

王卫国教授宣读转化组评委承诺书




转化组评委与选手风采
经过激烈角逐,孵化组8个项目(第六名并列)与转化组5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2025年9月7日于厦门举办的决赛。入围项目涵盖新型器械、骨科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诊疗方案、新材料、先进治疗等领域,充分体现了骨科创新的前沿方向与临床价值。
孵化组入围决赛名单
1️⃣ 金晓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新型抗菌骨植入器械-银铠(ARMOR)的研发
2️⃣ 乔锋 西安市红会医院
骨科并联机器人
3️⃣ 张跃川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DigiScolio:基于动态平衡及人工智能的脊柱畸形诊疗全周期管理产品生态
4️⃣ 张启栋 中日友好医院
创新型部分股骨头置换假体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方案
5️⃣ 张建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
基于PET/CT精准治疗四肢慢性骨髓炎的导航系统
6️⃣ 徐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复合系统的研发与促进骨修复的临床应用
6️⃣ 王文朝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芯生-可降解人工骨
7️⃣ 刘臻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智动融合·精准护航:新型全自动液压体位支撑系统赋能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转化应用

孵化组入围决赛选手风采
转化组入围决赛名单
1️⃣ 蔡宗远 上海涛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双平面骨与关节动态X光成像系统
2️⃣ 刘星宇 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
3️⃣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山东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辅助骨科诊疗策略系统——GPTSP
4️⃣ 许彬彬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浑然一体 宛若新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创新与研发
5️⃣ 冯晶 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IxCell hUC-MSC-O)注射液
转化组入围决赛选手风采

林进教授代表评委专家作总结
持创新产品来 携赋能合作赢

与会嘉宾合影
跨界、聚力、赋能。本次大赛不仅仅是骨科领域的竞技,更是一次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我们打破界限,汇聚科技、医疗、资本、行业协会及国家战略资源,让每一个创新想法都能找到合适的土壤,实现跨界融合,共同打造骨科创新与转化全链条新生态;在此生态中,多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共促创新项目和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梦想;同时为不同阶段参赛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的、全方位赋能,推动中国骨科的创新与转化的发展。